0791-83068301
中原大地,南郡涅阳①;张机诞世,灿若星光。
生逢乱世,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饥寒恐慌。瘟疫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疾病肆虐,室室有号泣之殃。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七成伤寒惟患;至爱亲众,犹未十稔,百余人口殁亡。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纵狂;痛宗亲之涂碳,念黎民之忧伤。少小立志,博通群书善悟;从学伯祖②,精研医药日长。勤求古训,内难阴阳大论③;博采众长,药录汤液经方④。省疾问病,三部九候寻觅;探赜索隐,五脏六腑辨详。平脉辨证,内外妇儿治愈;高才妙识,理法方药精良。大德仁医,时刻心系百姓;长沙太守,当官不忘坐堂⑤。
广纳博采,焚膏继晷撰医著;求真取精,伤寒杂病成典藏。开一代新风,探理致微解玄妙;创六经辨证,见病知源扬岐黄。药王思邈⑥,惊叹此为活人书;玄晏甫谧⑦,盛赞用之效验强。兵燹战乱,经典命运多舛;太医叔和⑧,大任整理担当。宋代林亿⑨,校讫伤寒颁行;今朝杏林,始有定本流芳。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受五谷,以禀五常。仲景高论,惊世昭彰:竞逐荣势,不固根本,忘身徇物之蠢;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保身长全之良。进则救世,以疗君亲之疾;退则惠民,以救贫贱之殇。
伤寒大论,奉为方书始祖;仲景奇人,尊为圣贤医王。六经钤百病,辨证纲领;八法赅千方,论治诸恙。见微知著,望王仲宣断生死⑩;洞察天地,著活人书保健康。
伟哉!医圣仲景,开启中医大道;妙哉!辨证论治,成为治病规章。巍巍乎如日月高照,荡荡乎若花蕊飘香。九洲奉研医圣典,四海皆尊仲景方。
歌曰:
华夏文明璀璨扬,六经辨证杏林昌;
圣贤开启阳光道,千古流传万世芳。
致敬医圣,于蓉城雅兴轩
二〇二二年夏
注释:
①南郡涅阳:张仲景为河南南阳郡涅阳人。
②伯祖:张仲景的老师,张伯祖。张仲景10岁左右,拜同郡医生张伯祖学习医术。
③内难阴阳大论:《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古典医籍。
④药录汤液经方:《胎胪药录》《汤液经》等古典医药著作。
⑤坐堂: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他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为老百姓看病,这就是“坐堂医”的由来。
⑥药王思邈:唐代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他十分尊崇张仲景,在所著《千金方》中收载了《伤寒论》,这也是《伤寒论》最早的版本。
⑦玄晏甫谧:晋代皇甫谧,晚年自称“玄晏先生”,著有《针灸甲乙经》。其在自序中盛赞张仲景,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⑧太医叔和:王叔和,魏晋时期任太医令,整理编次了《伤寒论》。
⑨宋代林亿:宋代林亿等人,在北宋官方组织下校定《伤寒论》,一般称为“宋版本”。宋本《伤寒论》的校讫和颁行,结束了自王叔和以来800多年传本歧出的混乱局面,使得《伤寒论》有了一个官定的标准本。
⑩望王仲宣断生死:王仲宣,指“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粲,字仲宣。张仲景在荆州见到了来投靠刘表的王仲宣。当时王仲宣21岁,仲景通过望诊断定他有病且有性命之忧,并给他开了中药“五石汤”。王仲宣嫌其言忤,受汤未服,20年之后病亡,被张仲景言中。这一典故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宋代《太平御览》中均有记载。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网页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04719
责任编辑:陈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