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3068301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敏灸发展 > 国医文化

“坐堂医”之由来

日期:2022年09月01日   文章浏览击数:1170

 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以“堂”为名,如上海的童涵春堂,杭州的胡庆余堂,北京的同仁堂、鹤年堂等。为何称“堂”,还得从汉代名医张仲景说起。

 张仲景,名机,东汉河南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著有《伤寒杂病论》16卷,创立了辨证论治法则,被后世尊为“医圣”,至今在南阳仍有医圣祠。《伤寒杂病论》亦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期间,时值疫疠流行,因张仲景医名之盛,许多百姓慕名前来求医。在封建时代,官员不能随意到老百姓家中走串,张仲景一边做长沙太守,一边思考怎样为百姓治病。他一开始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看病,后来由于求治者越来越多,应接不暇,他便干脆在长沙府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堂的先例。

 按照当时的制度,升堂办理完官事后,便可接待“来访”的老百姓。张仲景利用此机会为百姓诊病,既不丢官架子,又能发挥他的治病长项。由于张仲景医术高明,前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到初一、十五这两天,这位长沙太守断完公案后,堂堂正正地坐在衙门的大堂上为老百姓开方看病,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患者。

 从张仲景之后,人们就把坐在中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并把设有坐堂医的中药铺称为某某堂。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网页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06859

 责任编辑:王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载.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