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祁门(今安徽歙县)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新安医学代表医家。如果说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高潮,那么当时的新安医学则是促成这个高潮的一朵强劲的浪花,徐春甫即为当年具有代表性的新安名医之一。
以儒通医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入朝为官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徐春甫亦然。徐春甫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年少时师从名儒国子监太学生叶光山,勤攻儒学。但因苦学失养,徐春甫不得不放弃了读书求仕的科举之路,在“学而仁则医”的儒风影响下,转而拜名医汪宦为师,潜心钻研医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了解不同地区疾病的特点,精进医术,徐春甫选择外出游学行医。他自述:“余初学医,志友天下。尝游吴越江湘,历濂洛关闽,抵扬徐燕冀,就有道而正焉。道高即拜,罔敢自矜。”在游学过程中,徐春甫遍访各地学识渊博之人,虚心求教。多年的游学经历让徐春甫的医术更加精湛,成为远近闻名的医家。
壮年时,徐春甫迁居京城,继行医业。他有着极高的儒学素养,体现在行医治病的一言一行中。徐春甫治病以救人为先,以存心济人为务,不慕权贵。又因其医术高超,药到病除,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使他在京都声名渐重,取得了许多值得载入医史的成就。徐春甫曾被授予太医院吏目之职,列为“太医之官”。民间传言徐春甫迁居京城时恰逢宫中穆贵妃病危,御医束手无策,徐春甫受荐应召,治愈了穆贵妃的病。
著书立会
丰富的游学经历和行医经验成就了徐春甫独具特色的医术,在学术上,遵《内经》重脉诊,阐发脾胃学说,重解七情之郁,提炼养生精华,善于引古发新;在临床上,注重分辨内外伤,提倡“白术、参芪”补元阳,提出二十四字法,创制“三十六方”。在查阅医籍时,徐春甫发现,古今医籍浩如烟海,但其中内容驳杂,有些医书的内容甚至自相矛盾,于是他决心对群书进行整理,终撰成《古今医统大全》一书。他在自序中写道:“予不自惭愚陋,以平素按《内经》治验,诸子折衷,及搜求历世圣贤之旨,合群书而不遗,析诸方而不紊,舍非取是,类聚条分,共厘百卷,目曰《古今医统》。”《古今医统大全》是一本融古通今、博大精深的医学巨著,被明代学者王家屏誉为“医宗之孔孟,方书之六经”。
明隆庆二年(1568年),徐春甫组织成立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宅仁以为会,取善以辅仁”,宅仁医会以“宅心仁慈”为宗旨,强调“医为仁术”,要求医者以仁为本,加强医德修养,深戒徇私谋利之弊。同时要求学会成员秉承“精而益求其精”的精神,共磋医理。宅仁医会促进了京城及全国的医术交流,改善了行业风气,对规范医德、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网页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0816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