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虽然小暑的名字中有个“小”字,但却不容人们小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天气炎热,令人如坐蒸笼,难怪唐朝诗人韩愈说:“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在民间,小暑有“食新”的习俗。小暑时节,人们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将新米煮成米饭,以供奉祖先。古时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小暑吃黍,大暑吃谷”,小暑前后,将黍去皮烹粥,尤为补养。《本草纲目》中介绍时曰:“按罗愿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盖黍最黏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骨也。”
《说文解字》云:“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黍为象形字,下部表示植株的根部,中间表示枝干,上面的分叉表示植株的叶子。古代,人们用黍百颗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称为“黍尺”。古代的重量单位也与黍有关,一百个黍米的重量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黍是旱地作物,叶细长而尖,如线形,需要水来浇灌。中国传统农业的五谷里,黍曾长期位居首位,在古代北方广泛种植。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远古先民八千年前曾播撒过黍的种子。迄今为止,这是在中国大地上发现最早的农作物。《诗经》云“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商周时期,黍是餐桌的主角。《诗经》中有百余次提到农作物,而“黍”竟出现了二十多次。“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魏国人的悲鸣;“彼黍离离,彼稷之穗”,是周人的咏叹。南宋姜夔在《扬州慢》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唐宋以后,麦、稻取代了谷、黍的地位,黍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
黍还可用来酿酒,《说文解字》曰:“孔子曰:黍可为酒。”《本草纲目》也记载“稷可作饭,黍可酿酒”,《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黍酒的记载:“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
黍面做成的黄米炸糕为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在这炎热的夏日,吃上这可口且有营养的黍米,想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诗句,那言笑晏晏的情景,如清风吹拂在心头,岂不快哉?(任崇喜)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7369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