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丘濬(1421—1495),字仲深,号琼台,别号深庵、海山老人,学者尊为琼山先生,被誉为“文臣之宗”,与海瑞、王佐和张岳崧并称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
丘濬祖籍是福建晋江,其曾祖被派遣到海南落籍琼山,祖父丘普是位良医,任琼州临高县的地方医学训科。丘濬深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儒而通医,为海南医学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以儒通医嘉惠生灵
丘濬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县(现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父亲丘传英年早逝,祖父丘普“惕厉自持,不敢失坠”,将家族希望寄托于丘源、丘濬两兄弟,并自题“可继堂”匾额,上书“嗟无一子堪称老,喜有双孙可继宗”的对联。丘濬曾在《可继堂记》中追记,祖父嘱咐丘源,要他“承吾世业,学为良医,以济家乡”,并希望丘濬“拓承祖业,志为良相,以济天下”。
丘濬自幼聪颖过人,在祖父与母亲的教导下,习儒读书。他专注好学,过目成诵,“三教百家之言,无不涉猎”。明景泰五年(1454年),丘濬举进士及第,做官后长期从事编纂工作,曾参与修撰《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续通鉴纲目》。他自称“仕宦不出国门,六转官阶,皆司文墨,莫试涖政临民之技”。多年“皆司文墨”,但他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
丘濬为官清廉,与海瑞同称“海南双壁”,他曾在海南办琼山县学(琼台书院),在府学宫明伦堂后面修建了一间石屋,名曰“石室”,用来收藏从京师带回来送给府学的各种典籍。今天的海南琼台师范学院前身就是琼台书院,丘濬号“琼台”,以此命名,一是志地,二是丕承前贤。丘濬学识渊博,思想超前,著述杰出,在理学、文学、史学、教育等领域都造诣颇深,可谓“通儒”。著有《大学衍义补》《丘文庄集》《投笔记》,所著《世史正纲》33卷、《朱子学》2卷、重编《琼台会稿》24卷,收于《四库全书》。他儒而通医,最终成为岭南著名医家,医学论著有《本草格式》《重刻明堂经络前图》《重刻明堂经络后图》《群书钞方》。
丘濬开宗明义强调,儒学医理两者是相通的。“儒者之学,不但有性理之学,而又有物理之学焉。”在阐述儒学医理相通之后,又论述本草对于医生就像文字对于儒生一样重要,不识字义者,断不能为文;不识药性者,又怎能治病呢?丘濬按照《周礼》中五药的格式,写成《本草格式》,“成一代之书,以嘉惠生灵”。《重刊明堂经络前图》与《重刊明堂经络后图》是丘濬以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样本进行修订的,只是这两本书已佚,但《琼山县志》中记载了丘濬的自序。
丘濬关注研究中医药,既有方药研究著作,又有针灸研究著作。《群书钞方》成书于明成化甲午年(1474年)。明代岭南医学的一个特点是,文人抄写医学方书,所谓“医抄”,即把前人医学精华整理摘录抄写,这也是学术研究工作。《群书钞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采辑自李延寿等36位前人笔记中的医药处方,后半部分是何孟春《群方续钞》。
布衣卿相传颂至今
丘濬为官四十余年,清廉爱民,实乃“布衣卿相”。他长期居住的府第低下狭小,却坚持四十年不更换。明成化七年(1471年),丘濬返回海南葬母,启程前他从京城购回了不少书籍。在把书箱装船时,一些曾与他“结怨”的官员认为箱子中装的应是金银财宝,就派人开箱检查,结果却发现里面都是书籍。
办理完母亲的后事后,按照古代礼法,丘濬在家守孝。恰在此时,琼山县抱元图的乡亲向丘濬反映,自家良田遭受水灾,但还要饿着肚子向官府纳税。丘濬听罢,深为百姓生计担心,于是率领百姓治理水患,使万亩良田得以复耕。百姓为了感谢丘濬,执意要为他立碑,丘濬推辞不过,但坚持不以自己的名义立碑,而是在碑上记载治理水患的措施与用水的规则等。丘濬不仅清廉爱民,而且乐善好施。据地方志记载,丘濬在家守孝期间,曾到石山一带勘察地形,连接府城与澄迈的官道经过这里,商人学子络绎不绝,但这里却是一片荒芜,炎炎烈日之下,行路的人找不到一处休息喝水的地方。丘濬捐资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凉亭,又雇人在此烧水施茶,后来在施茶亭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个村庄,就是今天的施茶村。
丘濬去世后,遗物只有皇上恩赐的物件和多年的藏书。岁月流转,他留存于世间的,除了“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的灵秀诗句,还有卷帙浩繁的著作,以及超越时空的思想。他的医学论著真正体现了医乃仁术,良相同功,作为文人官员,他关心医学,裨益社会民众,有着和宰相一样的功绩。(孟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8378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