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何梦瑶,字赞调、报之,号西池、砚农,为广东南海人士,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他自幼天资聪颖、治学广博,在算术、历法、诗文、医学等方面皆有造诣,尤为深耕医、文两者。何梦瑶一生诗作颇丰,为岭南诗坛盛名之士;且又医儒并济,一生秉持士大夫之风骨,为良官、为良医,行医数载、造福百姓;晚年则传道授业,为培育后人作出了深远的贡献。
为官勤政持守清廉
何梦瑶在仕途上相较于同辈可谓“晚成”。时至38岁,何梦瑶考取了进士,前往广西开始了为官生涯,历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地知县。在任期间,他勤于政事、治理严明,有见识有胆识的形象深入人心,据《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传二》记载,何梦瑶“出宰粤西,治狱明慎”。他在义宁任期时,曾因一起伤民夺牛之事而据理力争,为此得罪巡抚仍义不倾权,其刚正不阿可见一斑。
清康乾时期,朝廷以“廉”约束官员,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故凡居官者,必当端其操守以为根本”。在朝廷的大力监督与倡导之下,形成了一股务实俭朴的仕风,正如史家章学诚所言:“彼时居官,大清小廉。”向来秉持操守的何梦瑶身处节俭之世,本就拮据的日子就更为清贫了,在为官期间常常陷入捉襟见肘的困顿境地。其诗曰:“连朝寒馁苦难胜,欲乞陶潜粟半罂。却念茅檐风雪里,无衣无食作么生。”道出了乞米度日的窘迫。尽管如此,何梦瑶不曾以经济困顿为由而懈怠政务,只要为官一日,始终兢兢业业,尽心为民,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治学广博涉猎西学
何梦瑶以医为名,同时也是医界的多才之士,其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包容中西,体现了清代岭南人敢为人先的知识分子魄力。清朝西学东渐,地处临海的岭南地区成为了引入西学的“南风窗”,为当地学界吹进了一阵清新的海外之风,这为何梦瑶接触西学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西方科学知识的引入为当时学界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域,促进了知识分子对实用知识重新探讨的浓厚兴趣。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谈论道:“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何梦瑶这样的儒士身上更是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好学的他与身边同侪广泛交流,饶有兴味地学习了实用性很强的西历、平弧、三角等天文算术。他还曾作诗表达对传统天文地理观念的质疑,如《杂诗十一首》:“日径十地周,仰观如铜盘。日中若有人,视地如弹丸。此丸偶中处,岂得尊配天?”以日心说批判原有的地配天宇宙模型。
除应用型科学外,何梦瑶身上还保有传统文人的情怀,他曾入惠士奇门下求学,在岭南诗史上留下了珍贵的笔墨。在惠门求学时期,何梦瑶与罗天尺、苏珥、陈海四人深受惠师赞赏,被喻为“南海明珠”。后来他又与同门共同在广州创建南香诗社,名盛一时。何梦瑶勤于笔耕,诗法白居易、苏轼、陈白沙等前人,推崇雅健、自然的诗歌理念,取他山之石为自身之玉,创作出具有岭南隽雅之风的作品,道尽了珠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其诗后来大多收入《匊芳园诗钞》中,为岭南诗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行医不怠授业不倦
何梦瑶自幼体弱多病,但这却成就了他与中医的因缘,他在《医碥》自序中言:瑶少多病失学,于圣贤大道无所得……因念道之大者以治心,其次以治身……医,所以治身也,身死则心无所寄,固小道中之大者。爰取少日所诵岐黄家言,芟其繁芜,疏其湮郁,参以己见,泐为一书。可见,他是因病喜医并自学成才的。
何梦瑶在早年为官时便已“挟医为政”,在理政之余常常为民众诊疾。清乾隆十年,何梦瑶擢任辽阳州牧,据《医碥》中记载,当地有一位叫王洪的人“病疯年余,狂易多力”,每当病情发作时便扑入火中,于是何梦瑶施药以敷。而后,为止其疯癫,何梦瑶又命人将王洪束绑在庭院柱上,此时王洪的大声唱骂引得众人围观,把院子堵得水泄不通。于是何梦瑶以刑令威吓震慑,使他畏惧安静下来,随即何梦瑶便让人揪住王洪双耳并迅速灌下汤药。顷刻,王洪便“暴吐下,其病遽失”,常年的疯病竟治愈了。民众观此景,大为惊叹,连连称何梦瑶为神。正因何梦瑶不仅为官清明刚正,同时又以医救民,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故而享有“最负时名何刺史”的美誉。
除了行医,何梦瑶还苦心钻研不同派系的中医理论,并结合岭南水土实情建构起自身的理论框架。面对当时《景岳全书》在岭南地区的流行,何梦瑶敢于疑古,针砭部分医者脱离岭南环境的实际而滥用温补,并根据长期积累的诊疾经验建构适于岭南地区的温病学说。在《医碥·瘟疫病论》中,他倾注了大量笔墨,对瘟疫的各种病情作了详尽的辨别区分。如把瘟疫传变病证分为邪传表、邪传里、表里分传和表里递传四类;又如原有温病理论认为,瘟疫之时用达原饮一方,但何梦瑶却认为此方在病起之初可用,但当病情进入热炽状态时此方便不再适用,并应根据有表证与无表证两种情况分别施用河间双解散或东垣二圣救苦丹。
何梦瑶在思恩任官时,恰逢疬疫流行,于是他广施药方,效果显著。此举得到了两广总督的重视并将药方公诸于世,获救者无数。可见,何梦瑶善于继承而不拘于古,其对温病学的独到见解初步建构出岭南温病学框架,对岭南医学史有着重要的贡献。
何梦瑶宦游近二十载后选择了退居故里,过上了悬壶授业的生活。何梦瑶非常注重对后人的教育,辞归故里的他先后出任广东三大书院(秀书院、越华书院、肇庆端溪书院)的山长,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其门生众多,后学中不乏名医,学术思想多受到何氏的浸润。如郭治在《脉如》中多次引用何氏观点;又如庞遇圣随何氏学医两年后医术大进而闻名乡里,其后又传钟时炯,皆成为当地名医。何梦瑶对后人的培育为岭南医学的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何梦瑶一生既为良官亦为良医,他虽清贫却心怀大儒圣德,官医两业皆福泽百姓无数;又在学术上旁通百家,好诗文而多才,光显惠门;更为珍贵的是他悬壶济世、勤撰医书,以独到的理论思想推动了岭南中医学术史的发展。(曾旭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31150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