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江苏省常熟市,别称虞城、琴川,是山清水秀之地、鱼米富饶之乡。明代御医沈玄曾作游历诗云:“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
地处江南的常熟不仅溪水众多,也有青山一座,周围十余里,山势自西北向东南斜插入城区,故曰:十里青山半入城。山虽不大,但十分秀美。若站在山顶远眺,向南可见尚湖,湖周皆为良田。在青山秀木与村民居舍之间,有多处人文遗址,如昭明太子读书处、钱谦益与柳如是墓、黄公望墓,又有曾园、赵园等苏式园林,共同铺就了常熟的人文底蕴。而在所有人文景观中,最令我牵挂的是明末以侠义著称的名医缪希雍墓。
缪希雍,字仲醇,号慕台,别号觉林居士,约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46年),卒于天启七年(1627年),代表作有《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本草单方》《炮炙大法》《医学传心》等。
常熟是我夫人的故乡,且我二人都是中医,所以对这位“身边的”医家非常敬重。大约在十几年前,我在阅读文献时,无意中发现缪希雍葬在虞山东麓的记载,便同我夫人一起寻找。因为它并非旅游景点,初次寻找还费了点周折。因为向当地村民询问“是否知道缪希雍墓在哪里”的时候,竟然多云“不知道”。后来我们才搞清楚,原来很多村民只知道本地有个“缪家坟”,却并不知道缪希雍为何人。
在后来的年月里,每逢我们回到常熟,都会抽时间到缪希雍墓看看。常熟市1982年12月立了“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缪仲淳墓”石碑,石碑的背后刻着以下文字:缪仲淳(1546—1627),名希雍,号慕台,明代名医,著《先醒斋广笔记》《本草经疏》等。该墓于2001年重修。墓地为圆坟形制,中央用土堆积墓冢,外周用石块砌成圆形。环墓一周也是石块铺成的小路,路的外圈也用石块垒起,形成与比墓冢略高的罗城。墓冢的背后,罗城正中央是一块竖形石碑,中间竖排刻着大字“明名医仲醇缪公之墓”,石碑偏左刻有三排小字“公讳希雍字仲醇精本草之学作本草经疏及先醒斋笔记为人电目戟髯好谈古今国事如指掌实高士也”,右下角刻有“癸亥孟夏重修”字样。
这就是缪希雍的墓,距今已近四百年,期间也历经损坏,近年来也多次整修,所以外形尚为完整。每次来到缪希雍墓前,落木败叶都会堆满墓冢和墓道,我们便会为其进行一次打扫,因为缪希雍平生善饮,所以我每次也会带一壶本地黄酒,敬一半与缪希雍,自饮一半。每与缪希雍“对饮”,便有跨越四百年的神交感。
缪希雍8岁丧父,家道中落,亲朋四散,在这种成长环境下,缪希雍对世态炎凉有着清醒的认识,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少不经事时,常与社会上的少年们游荡,后经母亲劝说,方才毅然读书。17岁时,缪希雍患疟疾久治不愈,遂遍检方书,自治而瘥。自此之后,搜索医方,精求医道。缪希雍行医,极有侠义之风,有求医者,千里必赴。某次,杭州有位患者得了严重的痢疾,排便几乎为纯血,群医束手。有人建议延请缪希雍。当来人找到缪希雍时,他正好在苏州出诊,听说了消息,便不顾路途遥远,策马奔腾一天一夜,赶到杭州,开药两剂,患者即转危为安。
缪希雍秉性豪爽,喜交好友,“缁流羽客,樵叟村竖,相与垂盼,披肝胆”,上至公卿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凡与之交往者,无不钦佩。由于热心国事成败,参与反对宦官魏忠贤的斗争,抨击腐败的朝政,遭到阉党的迫害,他的名字被阉党编入一份叫做“点将录”的黑名单。为避杀身之祸,缪希雍迁居于江苏金坛,1627年初逝世,享年约82岁,葬于常熟虞山东麓。(马可迅)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31688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