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成语“杜鹃啼血”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杜鹃啼血猿哀鸣”,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杜鹃啼血”的传说发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成都郫都拥有享誉世界的“郫县豆瓣”,因“杜宇化鹃”传说而称鹃城。郫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古称“郫邑”,望帝杜宇、从帝鳖灵在此建都立国。秦灭蜀后,改郫邑为郫县。
相传望帝禅位于鳖灵后化为杜鹃鸟,天天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的鸣啼提醒百姓不忘农时。传说杜鹃鸟日夜悲鸣,泪尽继之以血,血滴落土中,便长出了杜鹃花。唐代成彦雄有诗云“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鹃鸟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看见遍地火红的杜鹃花,便把这杜鹃花和杜鹃啼血联系到了一起。
到后来,历代的医家们更是把杜鹃花利用到了极致。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花、叶、根、果实均可入药。杜鹃花叶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痒之效。杜鹃花根能活血止血、祛风止痛,《草木便方》言其“治赤白久痢,血崩,肠风下血,痔漏,跌打损伤,生肌肉”。《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杜鹃花果实可“止伤痛”。
望帝春心托杜鹃,在郫都,望帝、子规和杜鹃花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散,反而随着历史的沉淀,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35588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