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2022年底,《天回医简》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无疑是简帛学界、中医学界的一件大事。自2012年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发现这批竹简,经初步认定为扁鹊古医书后,学界深为震动,亟盼早日揭开其庐山真面目。由柳长华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甘坐冷板凳,不计名利得失,埋头深耕近十年,最终呈现出这样一部美观大气且学术过硬的著作。如久旱之逢甘霖,《天回医简》一经面世便引起抢购热潮。据悉,第一批印刷的1500部书短时间内便告售罄。作为一部非常专业的学术著作,市场反应如此热烈,此书的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我对此书的盼望可谓久矣!2015年和2016年我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先秦两汉涉医简帛文献的早期医家身体观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研究过程中一直盼望能早日看到、用到这一批珍贵的医简材料。我多次和柳教授团队沟通,知道其整理识读工作的艰辛。好在他们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我得以及时吸收进我们的项目研究中。如今“基于先秦两汉涉医简帛文献的早期医家身体观研究”项目已经完成,结题鉴定等级为优秀,这里面离不开柳长华团队的功劳。日前蒙柳长华教授惠赠《天回医简》大作一套,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琦先生亲自送来,真是喜出望外。一面一页一页展读大作,一面听周琦先生述说医简整理过程,对柳教授及其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披阅之下,首先是感觉天回医简本身的学术价值极为重大。仅就泛观所览,略举两例:一是从学术源流来看,《天回医简》其学出自扁鹊、仓公之医学正脉,这一判断既源于其中的《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里保存的丰富的“五色脉诊”内容为扁鹊、仓公之所传,又得之于医简语言有战国秦汉时代齐地方言特征,且所出现的地名合于仓公履迹,为之佐证。这些发现对于揭示早期中医学的发展水平,以及考证《黄帝内经》等传世医学经典的来源和形成有重要学术价值。二是与医简同时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体现了古人“立象以尽意”的构想,为难以言传的医学观念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表达,与天回《脉书》文本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其中“容刑之数”的思想,涉及对人体“五脏”“九窍”“六输”“二虚二谷”等性质及治法的认识,是不为后世医家所熟悉的亡佚知识,对于钩沉秦汉时期的中医身体观提供了难得可贵的资料。
其次,《天回医简》的整理工作亮点迭出,其中最突出的是将清代以来的朴学方法,深切引入简帛医书的释读与研究,并发扬光大,达到了“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张之洞《书目答问》)的境界。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器”的层次。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解经的工具,是解读简帛医籍的“器”。整理组熟练掌握这些工具,尽量做到每一字、每一符号、每一图像皆能落实,释文、注释皆有所本,无征不信。遇不能确证之处,或出疑以供参,或阙疑以俟来哲,而绝不妄加穿凿,误导读者。全书数十万言、数百图页,给所有读者展现的是干净、简洁、可信的基础性文本。
“道”的层次。整理组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结合竹简形制、简文内容、名物训诂、史实载录,考证出这批医简的学术源头为齐地扁鹊—仓公一系,尤与仓公有关。这是乾嘉朴学考据学的充分运用,其中仍然贯穿了“例不十,法不立”“无征不信”的学术准则,使得所得结论确实可靠,颠扑不破。《天回医简》的分篇与学术源流探讨,也创造了在医学出土文献领域内运用“二重证据法”探索新知、实现突破的范例。(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33187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