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3068301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敏灸发展 > 国医文化

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秉初衷

日期:2023年11月20日   文章浏览击数:1163

 中药与西方传统药物相比,炮制可使药物减毒、增效,是其一个鲜明特色。

 之前外出考察时,我在土耳其的路边小摊上见到硕大的板栗,有小鸡蛋那么大,立刻就想起了家乡的糖炒栗子,忍不住买了一包尝尝。可惜当地做法只是简单地烤一下,吃着又涩又干,不香不甜,让人难以下咽。土耳其烤栗子与糖炒栗子的区别是加工方法不同,不同的烹饪理念,不同的炮制学问。

 《本草纲目》说“修治”

 炮制和烹饪最为相似,所以我们常戏说,不会做饭的中医不是一个好中医。

 记得大学时候的一次新年晚会聚餐,学生们都到炮制实验室去借锅碗瓢勺,因为在炮制实验室里,烹饪基本用具都有。特别是熬过膏药的锅,满满的都是香油的味道。

 《本草纲目》里1892种药,三分之一的药有“修治”项目。修治即是炮制,包括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等。古代大部分的炮制方法今天仍在用,例如姜制、甘草制、胆汁制、炒制、蒸制等。

 李时珍将生平行医的经验桩桩件件细致地写在《本草纲目》中,在整理炮制方法的时候,同时如实记录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李时珍首次提出甘草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炙甘草的功效偏向补中,生甘草的功效偏向泻火。

 雷公炮制

 讨论炮制,不得不提到一部经典——《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明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中的附图代表了中国古代中药绘图的最高水平。《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成书于明代末年,从《本草品汇精要》里仿绘了855幅药图,同时新增了224幅炮制图,同样由宫廷画师完成,展现了明代各种炮制场面和炮制器具,是非常珍贵的参考文献。

 时隔400多年,《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终于在2002年重见天日,经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郑金生教授的考证和校勘,2012年重新出版,校勘版对于了解古代的炮制工艺非常有帮助。

 炮制可以减毒。乌头、附子由于其原植物母根的形状像乌鸦头而得名乌头,其子根依附于母根,母子相伴,子根入药称为附子,它们是毒性偏性较大的中药。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有一张附子炮制图,附子炮制的每一道工序都呈现其上。图中共有7个人物,各司其职:第一个人用刀削去附子的边角与外面的粗皮;第二个人用刀将附子切成片;第三个人在小溪中舀活水入木桶浸渍;第四个人把清洗后的附子放到笸箩上晒干,图中画了一个火红的太阳,强调一定在烈日之下晾晒;第五个人用小火炒制;第六个人和第七个人两人一组在屋内配合操作,一人掘浅坑,一人蹲下身准备把附子放入坑中掩埋,须自然放置十天。这幅图解中药附子炮制的标准操作规程,有图有文,生动形象,详细确切,对后世有极高的参阅价值。

 从宋代开始,四川就是附子的道地产区。30年前,我曾到四川北部的江油考察,那里是大诗人李白的故乡,也是古今附子加工方法最齐全的地方。宋代的《彰明附子记》记述了川北彰明地区(现江油市)附子的诸般情况。

 我们研究组曾对中国市面上出售的附子饮片进行过调查,发现最常见的附子炮制品有三种,即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也是《中国药典》收载的炮制品。我们通过对数百个附子样品的实验比较,发现炮制过的附子其毒性可以降低70%~80%。但同样,炮制不规范的品种,同一名称不同质量的样品生物碱含量能够相差到180倍。

 炮制的规格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要做到规范,质量稳定、可控,使医生心中有数。

 传承与创新

 在中医药发展历史上,一些名字是与学科联系在一起的,王孝涛教授就是一位。他是中药炮制研究界的元老,1958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创建了中药炮制研究室,也是全国第一个炮制研究室。

 1982年,我考入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读硕士研究生。那一年,研究所只招了两个人,全所的老前辈都很热情,我们很幸运,有机会接触很多大专家,接受单独指导,享受学术小灶,得到了悉心栽培。

 王孝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情的长者。他常把我拉到他的办公室聊天,聊天的形式主要是我听他讲。一谈到炮制,他便滔滔不绝,讲起中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言语间流露着对事业的热爱。

 王孝涛曾送给我一本厚厚的700多页黄皮简装内部出版物《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那是他一个人一本一本翻阅古籍整理出来的。1990年,在王孝涛的指导下,我们共同发表了《关于中药品名标准化》一文,对23组常用中药处方名、中药品名、中成药制剂名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标准化的建议。

 受王孝涛的影响,我后来陆续跑了不少炮制加工厂。30年过去了,当年的很多建议如今都已经付诸实施了。

 王孝涛醉心工作,积劳成疾,导致颈椎滑脱,一只眼睛也几乎失明。我们说王孝涛对行业的问题了如指掌。他自嘲说:“我这是一目了然。”并自封雅号一目翁,还刻了一方“一目翁”的印章。

 王孝涛虽年迈病弱,但十分乐观,事业上总有激情在燃烧。2014年我带专业采访的团队去采访看望老人家时,他变成了手机不离身、嘴里新词不断的新潮老人。

 现在养生是人们的热门话题。养身先养心,对事业的执着修炼出了王孝涛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2005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草药论坛协调会上,我担任中药炮制组组长。我记着王孝涛老师的嘱托,在会上呼吁国际上关注炮制的重要性。我还在国际著名的《药用植物与天然药物研究期刊》发表了有关炮制的专论。为了促进中药炮制知识的普及,我曾编著了一本小书《百药炮制》,这本书的英文版也即将出版。(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36964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5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