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江路木犀天,梨枣吹风树树悬。只道荔枝无驿使,依然,赢得骊珠万颗传。
香露滴芳鲜,并蒂连枝照绮筵。惊走梧桐双睡鹊,应怜,腰底黄金作弹圆。
龙眼是南方重要的水果,宋代词人韩元吉填写的这首《南乡子》,描写了龙眼的形态、成熟季节和甘美滋味。龙眼具有和谐团圆、富贵吉祥的含义,人们常在春节用以祭祖祈福,它也是食用和入药的良材。
南国珍果味殊绝
龙眼的种子圆黑光亮,假种皮色白如玉,好似龙的眼睛,因此得名龙眼、龙目、骊珠,李时珍说:“龙眼、龙目,象形也。”宋代朱翌《谢刘宪惠龙眼诗》:“龙目秋成亦一奇,略无瘴雾损瑶肌。”元末明初王佐《龙眼二首·其二》:“本是骊龙颔下珠,昨因龙睡到寰区。世人只恐龙来取,讳却龙名不敢书。”龙眼和荔枝都是南方水果,龙眼在荔枝成熟之后成熟,因此又名荔枝奴,《本草纲目》引苏颂说:“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又名木弹。晒干寄远,北人以为佳果,目为亚荔枝。”明末清初代陈子升《题故园龙眼树》:“故园龙眼实初垂,三径荒芜鸟雀欺。借问交亲情几许,风前消息荔奴知。”
龙眼在农历八月成熟,八月又称“桂月”,龙眼呈圆形,所以又名桂圆。近代邱炜萱《咏龙眼》:“取象书龙眼,嘉名唤桂圆。闽山宜果树,夏圃胜秋田。”龙眼有养血安神益智之功,因此又名益智,明末清初代屈大均《龙眼·其一》:“炎方龙眼实,端不让离支。益智秋初熟,蠲愁晚更宜。”龙眼性味甘温,有温养脾胃的功效,因此又名蜜脾,宋代刘子翚《龙眼》:“香剖蜜脾知韵胜,价轻鱼目为生多。”
龙眼在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栽培很广,以福建、台湾最盛,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多栽培。唐代章碣《送谢进士还闽》:“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翠毛开越巂,龙眼弊瓯闽。”福州古称榕城,明代吴兆《榕城小妓奇奇歌》:“八月西风龙眼低,今年攀折与枝齐。”广州古称五羊,宋代曾丰赞扬当地龙眼的美味与丰产,《五羊食荔枝龙眼》:“疑吞玄冰丸,复咽飞雪散。猗欤两清姿,南多北何罕。”明末清初代屈大均描写当地种植龙眼获利的情形,《龙眼·其二》:“逐利先三楚,乘秋出五羊。年年珠子树,末富胜蚕桑。”文昌是海南三大古邑之一,自古也以出产龙眼闻名,宋代李光《文昌陈令寄龙眼甚富》:“不羡蒲萄马乳寒,品流须着荔支间。幽人顿觉空囊富,合浦明珠一夜还。”广西也是龙眼的道地产区,苏轼赋诗夸耀廉州(今北海市)龙眼,《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或说广西简称“桂”,龙眼因此又名“桂圆”。
龙眼味道甘甜,馨香可口,是水果中的珍品,在诗人的笔下,更显得滋味诱人。宋代李刘《龙眼》:“绛衣摇曳绽冰肌,依约华清出浴时。何物鸦儿驱不去,前身恐是食酥儿。”明代李孔修《咏龙眼》:“封皮酿蜜水晶寒,入口香生露未乾。本与荔枝同一味,当时何不进长安。”王象晋《龙眼》:“崖蜜纵甘终带酢,江瑶虽美未全瑜。骚人赋就芳名远,汉帝移来贝叶敷。”
龙眼食药两宜,龙眼肉是常用的补血类中药,《神农本草经》将龙眼列为中品,载其:“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李时珍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滋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诗词中也多服龙眼养生的描写,唐代丁儒《归闲诗二十韵》:“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宋代刘克庄《荔枝龙眼二绝(有益智轻身之说)·其一》:“食观本草岂非痴,二果甘滋可养脾。耄智自知无益处,肉身安得有轻时。”《其二》:“味尝不暇更论斤,买断何曾敢算缗。谱与本经俱过眼,食之不老者何人。”
龙眼味道鲜美,富有滋养,且易于保存,自古便是南方向中原地区输送最多的水果之一。唐代殷尧藩《偶题》:“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张栻《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百颗奉晦叔,或可与伯逢共一酌也·其一》:“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圆实著嘉名。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
补脾养血心神安
“闽中龙目荔枝奴,岁贡崎岖历远途。点点岂真如燕卵,颗颗却可似骊珠。补虚脾胃从兹益,安睡怔忡自此无。细嚼若教千百遍,玉泉满口不愁枯。”(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龙眼》)中药龙眼肉为龙眼的假种皮,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的治疗。《本草求真》载:“龙眼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故书载能益脾长智,养心保血,为心脾要药。”
“龙眼甘平胜荔枝,益肝益气益心脾。养神长智兼滋血,惊悸怔忡尽可离。”(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龙眼》)龙眼肉能补心脾、益气血、安神,既不滋腻,又不壅滞,为滋补良药,配伍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可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之归脾汤;龙眼肉加白糖蒸熟,开水冲服,可用于年老体衰、产后、大病之后气血亏虚,如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之玉灵膏。
“龙眼甘平具滋美,毒无桂产药堪施。忧伤善治神消耗,思虑专扶意散驰。补血自教增智气,益肝还使辅心脾。但嫌能助胞焦火,当忌孀闺及女尼。”(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龙眼》)龙眼肉性味甘温,能温补脾胃,促进水饮运化,配伍生姜煎服,可治疗脾虚泄泻;配伍生姜、大枣煎服,可治疗妇人产后水肿。
“龙眼之肉安心智,增强聪慧诚不啻。定魄兼可安神魂,读书君子当有备。”(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龙眼》)龙眼肉食疗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与百合、白糖炖服,可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失眠健忘,精神恍惚,心悸怔忡,自汗,肺燥干咳;龙眼肉与红枣、莲子、糯米、白糖炖粥服,可治疗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少气健忘,消瘦便溏,健康人食用可益智健脑、润泽肌肤。龙眼肉性温,湿盛中满及有停饮、痰、火者慎服。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节选自苏轼《荔枝叹》)龙眼叶味甘、淡,性平,具有发表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疟疾、疔疮、湿疹的治疗。
“青葱龙眼亦堪怜,细子黄英结炎天。南州自有如瓜果,异味何须玉醴泉。”(明代林大钦《园果六首·其三·龙眼》)龙眼壳为龙眼的果皮,味甘,性温,归肺经,具有祛风、解毒、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眩晕耳聋、痈疽久溃不敛、烫伤的治疗。
“龙眼花时蜂满村,溪流浓绿涩堤痕。花光晼晚云狼藉,故作骄晴故昼昏。”(清代黎简《己酉四月绝句三首·其一》)龙眼花味微苦、甘,性平,归肺、肾经,具有通淋化浊的功效,用于淋证、白浊、白带、消渴的治疗。
“龙眼味甘平无毒,归脾宁心益神智,五脏虚邪从此安,除蛊杀虫核止涕。”(明代李梴《医学入门·龙眼》)龙眼核味微苦、涩,性平,归肝、脾、膀胱经,具有行气散结、止血、化湿的功效,用于疝气、瘰疬、创伤出血、腋臭、疥癣、湿疮的治疗。
“龙眼何年种,嗟嗟旧主人。卑柯今蔽日,腐骨已成尘。”(节选自明代陈献章《龙眼》)龙眼根味苦、涩,性平,归大肠经,具有清利湿热、化浊蠲痹的功效,用于乳糜尿、带下病、消渴、流火、湿热痹痛的治疗。(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44476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