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宋代陈直在老年养生领域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贡献。他提出了“虚阳”之气的概念,认为“虚阳气存”是老年人长寿的重要标志。这一学术观点对老人长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现代人养老奉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何为“虚阳气存”
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使用“虚阳”来概括老年生理特点,并阐明“常得虚阳气存”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性。
陈直指出,“高年之人,形羸气弱,理自当然”“年老之人,痿瘁为常”。意思是说衰老是自然规律,随着年龄增长,真气渐衰,老年人便会变得龙钟痿瘁,发白齿落,身形羸弱。《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七四十九,任脉虚,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丈夫八八六十四,五脏皆衰,天癸竭,也阐明了这一现象。
原书中说:“老人真气已衰,此得虚阳气盛,充于肌肤,则两手脉大,饮食倍进,双脸常红,精神强健,此皆虚阳气所助也。”“常得虚阳气存,自然饮食得进,此天假其寿也。”这里所谓的“虚阳”,并非“阳虚”,不是指一种病理的状态。“虚阳”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是与小孩子的“稚阳”、青年的“成阳”、成年的“盛阳”相对而言的。老年人“虚阳”盛则脾胃健运,气血充足,双脸常红,思辨清晰,举步轻捷,饮食倍进,故为长寿之相。
调治老年病注重“扶持”阳气
“殊不知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危若风烛,百疾易攻。至于视听不至聪明,手足举动不随;其身体劳倦,头目昏眩,风气不顺,宿疾时发;或秘或泄,或冷或热,此皆老人之常态也。”陈直认为,老人精血耗竭,神气浮弱,返同小儿,强调老年病的治疗和调理需格外注意。
正因为老年“虚阳”这一生理特点,在治疗疾病时要注意汗、吐、泻法的尺度,注意顾护“虚阳”,不要损伤阳气。“缘衰老之人,不同年少真气壮盛,虽汗吐转利,未至危困。其老弱之人,若汗之,则阳气泄。吐之,则胃气逆;泻之,则元气脱,立致不虞。此养老之大忌也。”
老年人用药时应以“扶持”为法,注意用药安全和规范。“大体老人药饵,止是扶持之法。只可用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治之,不可用市肆、赎买、他人惠送、不知方味及狼虎之药与之服饵,切宜审详。”可见,老年人用药应多用温平之品,以“扶持”阳气,不可用虎狼之药。
尤其对“虚阳”之气衰少,羸弱疲乏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扶持”阳气,以温补为主。“若是从来无虚阳之气,一向惫乏之人,全在斟量汤剂,常加温补,调停饘粥,以为养治,此养老之先也!”
药膳方推荐
下面介绍两个“扶持”阳气的药膳方,以供选用。
羊肾苁蓉羹方
材料:羊肾一对,肉苁蓉40克,葱、淀粉适量。
做法:将肉苁蓉用酒浸一夜,去皮,切细;羊肾切开去脂膜,洗净切细;葱去须洗净切碎。再把肉苁蓉和羊肾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煎半小时,放淀粉、葱,调味煮沸即可。随量空腹食用或佐餐。
功效:出自《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五劳七伤诸方第四》,可温补肾阳,治疗老人五劳七伤,腰脚无力。
椒面粥方
材料:蜀椒40克,白面160克。
做法:将椒末放面内拌匀,调入水中煮为粥糊服食,空腹食之。
功效:出自《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泻痢诸方第七》,可温补脾阳,治疗老年人脾胃虚弱之胃脘冷痛、泻痢无常、食欲不振。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51128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