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3068301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敏灸发展 > 国医文化

良药“可口”利于病

日期:2024年06月18日   文章浏览击数:951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古人以药为喻阐明“苦药利于病”道理的一句谚语。后人片解其意,认为只有“苦”者方为良药,使得大众对中药望而生畏。事实上,中药内藏五味,非独“苦”味,亦有“甘”味。随着现代炮制工艺及矫味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可炮制,去“苦”留“甘”。而药食两用之品在利于健康的同时也可满足人民的味觉喜好,良药亦“可口”。

药藏五味非独有“苦”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用药物和劝诫为喻,指出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既广为流传,又发人深省。但其所谓“苦口”却为中医普及增添了不小麻烦,使人们总是对中药有“苦口”印象。其实,中药五味杂陈,非独有“苦”。

《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养人以气,地育人以味,中药采于天地之间,以其独有的气味属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状态。最初古人通过口尝的方式来认识、描述中药的“味”,如黄连味苦,甘草味甘。随着“阴阳”与“五行”等哲学概念融入中医,古人在描述药味时将五味与五行意象联系起来。如《尚书·洪范》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火生苦”。在自然界现象中,火烧物体即化为焦炭,散发焦气之味,焦味乃是苦味。从五行学说衍生的五味更突出药物的功能,即“功能味”。因此,诸多中医典籍对药味的描述不仅体现其口感,还注重其功能。

 苦味的功能特性为能泄、能燥、能坚,苦味药可对治热证、湿证、实证等。由于先秦至西汉时期,古人患病多为实热之痈疽、金疮等病,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此处毒药者,为攻邪之药,苦味居多,故古人有“毒药苦口利于病”之说。到了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处时代的人民生活颠沛,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脾胃虚弱,故李东垣治病好用甘味之药调补脾胃,甚为有效,当所谓“良药可口利于病”。

 “良药”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能够对具体病证精准治疗的药物,这样的药能够与患者某个阶段病机相契合而有效缓解病情,药病相合,病愈则“苦”尽“甘”来。因此,“良药”未必“苦口”,亦能“可口”。实际上,许多药物不止一种“味”,如人参和麦冬同具“微苦”与“甘”,五味子则五味俱全。中药配伍,组成方剂,更是“五味杂陈”。如经典名方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三药合煮成的汤剂滋味酸甜可口,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因此,中药含藏五味,不应以“苦”统之。药病相合,有利于病,皆为良药。

药可炮制去“苦”留“甘”

 《礼纬·含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火的出现为人类文明带来了进步,古人通过使用一些简单的烹制方法提高了健康水平,并推动了药物炮制的发展。《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关于药物炮制类别和操作的记述,古人早期炮制药物主要是为了增效减毒和方便储存,后来逐渐认识到还可以通过药物炮制来调整口感,如酒制乌梢蛇、醋制乳香、蜜制黄芪等。但多味药配伍的方剂在熬制成汤剂的过程中成分混合,使得在味觉上总体呈现为苦味。所以,针对“苦”的掩味是提升良药“可口性”的关键。

 现代技术通过改变中药剂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苦味”,如使用浓缩丸代替传统蜜丸,运用颗粒剂代替传统汤剂,采用包衣、微球化、固体分散体等制药手段对颗粒进行加工以掩盖苦味等。这些方法能在不失中药药效的同时,去“苦”留“甘”,提升人们对中药的接受度。

 能够使得良药“可口”且“利于病”为医之上乘,但医者不可盲目追求口感,妄加饴糖、蜂蜜等甘甜之品,以免药病不合而适得其反。“可口”不只是患者的味觉感受,其背后还包括疾病治愈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感。所以,医者必须始终遵循中药配伍“利于病”的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

药食同源良药“可口”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载:“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饮食作为生活的必需环节,在养生保健中有着重要作用。许多药物与食物实为同源之物,主要体现在二者来源相同,均为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矿物等,且均有五味属性,作用相似,合理摄入可对人体产生积极影响。《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神农氏为百姓寻找无毒的食物和药物,更佐证了药食同出一源之说。

 《黄帝内经》将“药食同源”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所载“十三方”中包含秫米、酒、雀卵、鲍鱼汁等当时常见的食物;《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其中记载了包括谷、草、果、禽、兽、鱼在内的365种药物;《金匮要略》中也载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药食结合之剂。

 如今一些地区的饮食习惯及特色食品中仍保留着“药食同源”的中医原创思维。我国东北地区人民将道地药材人参与土鸡炖汤,能够补脾益气、温中散寒,帮助抵御寒气;巴蜀湿气聚集,当地人民通过辛辣之品的发散来化解体内湿气;岭南气候炎热,当地人民通过煲汤来滋补脾胃、清暑益气,形成独有的“汤文化”等。药食结合既满足了味觉享受,也带来了健康,可谓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中药含藏五味,非独有“苦”,良药亦非必然为苦味。对于某些虚损性病证来说,甘味药补益,切中其病机,可口亦为良药。现代中药制剂通过合理矫味更打破了常人对中药味苦的刻板印象。因此,医者在临证时,应做到精准辨证,使药病相合;病者对中药功效优劣与否的判断不应局限于口感本身,而应充分认识中药性味的真正含义,以对其口感更加理解和接受。不论苦甘,药到病除,则为良药。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52160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5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