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弱骨怯天冬,满地黄花憔悴同。云母屏边休伫立,防风。乌头却似白头翁。
自笑寄生穷,愁脉难将草木通。泉石膏肓甘遂老,从容。领取云山药饵功。
这首《南乡子·其二·病集药名》是明末清初词人尤侗的作品,描写患病后的憔悴,以及运用医药治疗养生的从容心态,词中的甘遂,是常用的峻下逐水类中药。
药名诗中多甘遂
甘遂被称为“下水湿第一要药”“下水圣药”,因擅于泻水而得名。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载:“甘者,土之味;遂者,田沟行水之道。纯阳。有毒。此药专能行水攻决,下五水,散膀胱留热,面目肌肤遍身浮肿,心腹坚满。伤寒水结胸症非此不除,以其气能直透达所结处也。”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载:“其性纯阴,故书皆载能于肾经及或隧道水气所结之处奔涌直决,使之尽从谷道而出,为下水湿第一要药。”汪昂《本草备要》载:“能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为下水之圣药。”因擅于行水攻决,甘遂又名重泽、苦泽、甘泽、陵津。脾为土脏,喜燥恶湿,甘遂能利水除湿,有益于脾脏,故又名主田。清代冉静简《医诗必读·甘遂》:“甘遂大寒,泻水圣药。腹大肿满,用必的确。”
甘遂为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含有白色乳汁,这些白色乳汁毒性较强,沾到手上会导致肿胀,因此又名肿手花。甘遂的叶子细长,呈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但花基部的轮生叶呈长圆形或狭卵形,环绕在杯状聚伞花序周围,看上去如同猫眼一般,故又名猫儿眼。
甘遂以干燥块根入药,《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甘遂擅于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治疗水肿、腹水有显著疗效。张仲景善于使用甘遂,创制了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甘遂半夏汤、大黄甘遂汤、十枣汤等多首经方。甘遂还擅于驱逐痰涎,治疗风痰癫痫,晚清吴汝纶《森槐南前赠长篇今依韵和之》:“鸡壅桔梗时为帝,甘遂葶苈能逐痰。”
但因甘遂有毒,药性峻烈,临床医生在使用时都非常谨慎,导致古代诗人对甘遂既熟悉又陌生:甘遂是常用的峻下逐水类中药,很多经典名方都有使用,所以熟悉;但临床医生谨慎用药,不轻易使用,所以陌生。在这种情况下,甘遂更多出现在药名诗中。
如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其一》:“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孔平仲《寄芸叟年兄》:“未甘遂葬江鱼腹,当归入觐明光宫。”《再赋·其一》:“欲蚤休陈事,须甘遂陆沈。”李光《次韵补之药名十绝·其四》:“林泉甘遂高良性,石斛何如五斗轻。”周紫芝《病中戏作本草诗》:“平生甘遂丘壑贫,常有忧怀思洗耳。”朱翌《夜梦与罗子和论药名诗》:“分甘遂如百两金,作苦耽成五车记。”刘黻《谢胡编校惠药医膝病遂以药名赋》:“益智莫如愚,谁甘遂作非。”
元末明初黄枢《代陈均辅赠马则贤》:“难甘遂委庸医手,苍黄连月累卵危。”明代萧韶《药名闺情诗二首·其二》:“镜里孤鸾甘遂死,引年何用觅昌阳。”朴祥《药名体,遗张检详玉子刚父》:“山林安之所,逍遥甘遂意。”邓庆寀《积芳亭啖蜜红荔支分得药名》:“酸浆犹殢入,馀甘遂溢齿。”
甘遂泻水逐痰涎
“先升后降不留停,寒苦能通十二经。邪退心安风瑟瑟,肿消腹泻水泠泠。饮留食宿施呈效,癥破坚攻用最灵。甘草与之虽自反,耳聋嚼塞更堪听。”(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甘遂》)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破积通便的功效,用于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癥瘕积聚、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的治疗。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载:“甘遂,禀天地阴寒之气以生,故其味苦,其气寒而有毒,亦阴草也。水属阴,各从其类,故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谓水蛊也。又主疝瘕腹满面、目浮肿及留饮,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气肿满者,谓诸病皆从水湿所生,水去饮消湿除,是拔其本也。”明代张洁《仁术便览》载,甘遂末吹左耳,甘草末吹右耳,或用甘遂末绵裹,插耳内,口中嚼甘草,可治疗耳朵暴聋。
“苦寒甘遂肾经调,水湿停留服即消。能去痰涎除痞热,腹中肿满亦能疗。”(清代徐爔《药性诗解·甘遂》)甘遂苦寒性降,泻水逐饮力峻,用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出体外。凡水肿、大腹鼓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末服,或与牵牛子同用;或与大戟、芫花为末,枣汤送服,如《伤寒论》之十枣汤。甘遂与大黄、阿胶配伍,可治疗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如《金匮要略》之大黄甘遂汤。
“苦寒甘遂性能攻,逐水消痰主肾宫。湿热清时二便利,更安脚气定心风。”(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甘遂》)甘遂有逐痰涎作用。《济生方》以甘遂为末,入猪心煨后,与朱砂末为丸服,用于风痰癫痫之证的治疗。
《续名医类案》载,一个许姓患者,因饮食积聚成痰,导致脾疼,后因又多次触犯风雪,腿胯也开始疼痛。医生医治十余年,症状反而加重。朱丹溪诊察后认为,患者开始因中脘有宿食积痰,并外感寒湿,抑遏经络,气血津液不行,痰饮注入骨节,上下流窜,导致脾疼、胯骨疼,于是用甘遂末一钱,加入猪腰内,让患者煨食。患者食过后连泻7次,病情明显减轻,然后随证治疗,身体痊愈。
“甘遂当年治浮肿,决人身水如泉涌。破癥逐瘕风吹尘,膈胀疝兴效都耸。”(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甘遂》)甘遂外用能消肿散结,甘遂末水调外敷,可治疗疮痈肿毒。
《续名医类案》载,有一韩姓患者,脚气上攻,流注四肢,结成肿核不散。用甘遂末水调敷患处,嘱患者煎浓甘草汤服之,一服病去七八,再服痊愈。
甘遂有毒,气虚阴亏、脾胃虚弱及孕妇禁服。中病即止,不可过剂量。生甘遂用于外敷治疗痈肿疮毒,醋甘遂用于悬饮、腹水肿满、癫痫的治疗。用甘草炮制甘遂,可降低甘遂的毒性,将甘草与甘遂配伍使用,可能影响甘遂的药效,故二者一般不配伍使用。但也有将二者配伍使用的情况,如甘遂半夏汤。(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56593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