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9月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总体思路”部分明确,围绕“医”“康”“养”“药”“中”“智”“融”七大重点领域,聚焦高地建设与名品工程,推动医养健康产业标准化、集聚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规划》在“重点领域”部分提出了“塑强‘中’优势,创新化发展中医中药”等七大重点领域内容。
《规划》提出,到2027年,医养健康产业实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年塑成优势”的目标要求,形成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高地、智慧医疗高地、健康养老高地、医美抗衰老高地、中医药健康产品高地和多业态融合创新高地,产业规模、创新实力、高地效应、品牌影响力全国领先。
《规划》提出,塑强“中”优势,创新化发展中医中药。深入实施齐鲁中医药名品工程,落实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工业优化升级、中医药跨界融合等重点任务,提升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中医医疗高地建设。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营医院创建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传承创新中心。
推动中药品质升级。发挥济南、青岛、临沂、聊城、菏泽等地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一批百亿级中医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山东省优势中药品种,提升“齐鲁中药”品牌,加强齐鲁中成药大品种培育,对于临床价值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成药品种,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改良优化、质量提升,培育一批中药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
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积极推进以“鲁十味”为代表的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组织开展全省标准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遴选,到2027年,入库基地不少于50家。为中药材优势产区注入品牌资源、研发资源、销售渠道资源,助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中医药+”创新产品。着眼于服务全生命周期、构建全产业链条、覆盖全生活场景,加快基于中医药的大健康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
《规划》在“区域布局”部分提出,构建“三极三圈五区全域”的发展格局。“五区支撑”:依托齐鲁道地药材、特色药材优质产区,突出中医药在医养健康领域的独特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鲁中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发展金银花、山楂、丹参等中药材品种。黄河三角洲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发展薄荷、皂角、板蓝根等中药材品种。鲁西南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发展丹皮、芍药、麦冬、半夏等中药材品种。胶东半岛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发展西洋参、太子参、北沙参等中药材品种。东平湖、南四湖水生药材种植养殖区,重点发展芡实、荷叶、芦根、白茅根、水蛭、蟾酥等水生中药材品种。
《规划》同时锚定“全域升级”,在发挥好济南、青岛和烟台三极引领作用的同时,依托各市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涉及中医药的有:枣庄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康养旅游、健康膳食等多元化发展,建设中医药医养结合、养生保健服务高地。潍坊发挥中药材、原料药、健康食品、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等领域优势,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医养健康产业链条。济宁重点发展化学制药、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依托儒家文化、养生文化,构建以中药产业为基础、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体系。临沂建设生物医药、温泉养生、中药材、健康产品贸易等产业为重点的医养健康产业集群,打造蒙山康养圣地。聊城以知名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为基础,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工业旅游精品发展模式,建设中国中医药文化体验示范城市。滨州聚焦健康食品、医疗器械、“中医药+”创新产品等重点领域,建设“医、康、养、研、产、教”健康综合体。(田洪顺)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网页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33206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