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20世纪50年代,生物医学与工程碰撞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应用推动现代医学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如今,工程对医学的支撑从早期“医工交叉”“医工结合”步入了“医工融合”的新阶段。中医工程学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医学基本理论、机制和诊疗体系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是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纲领和目标,中医工程学研究是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中医药科技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需求牵引学科研究导向
中医工程化研究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医工程化研究是中医药时代变革的必然趋势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中医药应势而谋,因时而动的关键方向。中医工程化研究要靶标世界科技未来发展趋势,以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信心,逐步展现在国际科技领域竞争的能力和实力。针对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结合不同领域国家战略规划,中医工程化研究应寻找合适学科定位,对标专业所长,在需求牵引下开展导向性研究。
建立系统化中医工程学教育
建立系统化中医工程学教育体系至关重要。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体量规模最大的组成部分,中医工程学的本科教育目前仍处于劣势,存在开设院校稀少、梯队架构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目前仅有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部分中医院校设置了工程学相关本科专业。中医工程学本科教育是造就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丰富、加强中医工程学本科教育是当下亟待实行的措施。
切实加强中医工程学科学家培养。2020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报告《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的未来75年》提出,“随着科学越来越多地涉及跨学科的合作,科学家必须与研究过不同学科的人交流”,单一孤立模式的学科纵深发展并不完全适合人才培养,目前的人才要求更加倾向“融合性科学家”“跨学科专家”,中医工程学就是一个融合性的学科,其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科学家群体。因此必须搭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又满足现代科学的需要。这一教育系统的搭建不能靠“拿来主义”,要自力更生,自我创新。大力培养中医工程学高层次人才,有意识地建设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形成支撑中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意义重大。
专业化教材是教学基础建设的关键环节。迄今为止,中医工程学教材建设已有三十余年历史,1990年谈正卿,顾启秀主编的《中医工程学概论》问世,随后中医工程学教材不断发展,2012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工程学导论》出版。总结时代科研成果,展望科学发展趋势,中医工程化教材建设需要紧跟科学前沿,不断丰富和加强。此外中医工程学期刊建设需要开拓创新,自1982年10月湖北中医学院刊行《中医系统工程》杂志,刊行数期杂志,1986年后未见再刊。新时期伴随着中医工程学发展的日趋成熟,创设中医工程学专刊有望实现。教育架构、培养模式、教材及学术期刊是当前中医工程学教育系统化、规范化行进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AI+”助力中医诊疗数智化发展
当前人类文明步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成为新时代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和复合型学科。早在1978年,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与计算机领域学者合作开发了关幼波教授肝病诊疗系统,把中医学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医诊疗数智化研究的先河。从传统的口传心授,到如今的名医经验算法系统,经验传承呈现数智化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AI),中医“四诊”实现临床信息客观化采集,结果数据智能化分析,中医智能化辅助诊断与远程诊疗等,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诊疗的智能化。此外一系列中医机器人涌现,使中医诊疗体系变得更为丰富。随着医工融合的深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迎来了新的飞跃。“AI+中医”是中医工程学当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中医诊疗数智化发展的突破口,但伴随着医工融合的加深,这一领域必将迎来巨大发展。
学科交叉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中医药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述和发展中医药学,使之与当代自然科学接轨的研究模式。科学证据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中医工程学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研究方法,医工融合的学科交叉为运用科学手段揭示中医内涵提供了可能。
在中医工程学的深入研究过程中,中医药蕴含的科学价值逐渐被发掘。笔者在呼出气相关研究中,发现中医运用嗅法治疗呃逆等疾病时,多选用硫黄、雄黄等含硫矿物,通过加热等方法挥发其气吸收气味。而现代研究已证实在内源性硫化氢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挥发性气体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研究,这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数千年前中医药已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应用,现代研究进一步佐证了嗅法这一朴素的治疗手段的先进性及科学价值。在中医工程学的研究中,学科交叉使中医药理论和诊疗科学内涵更为清晰和明确。推动中医工程学研究,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运用新的语言去解读中医药学这一门历经千年的学科,更是在寻找一种新的可能,即古代中国智慧给予现代科学研究的启迪。
推动中医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医药相关产业也驶入发展“快车道”。除了传统的中医药产业外,康养保健、文化旅游、医疗器械等一系列新型中医药产业涌现,如何促进中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在《创新性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事业》一文中提到“中国中成药营销在全球估测的经济产值方面,所占份额不高,其智能化及现代化制备能力亟待提高,应当努力改变现状,力争上游。”智能化及现代化制备能力的提高均脱离不了中医工程学的助力,中医工程化研究有助于打破中医产业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竞争能力差,科技含量低的限制,实现中医药相关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中医先进诊疗设备、中药先进制造设备是推动中医药规模化生产和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的瓶颈所在,中医工程学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没有成功道路可循,也缺乏理想的借鉴对象,只能依靠中医自主创新,借助中医工程化研究,才能攻克“卡脖子”问题,实现中医医疗和中药制造装备产业化的发展。(姚鹏宇孙靖王磊姜琛昱)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网页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196065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