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按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总要求和中医药强省战略总部署,着力推进“五个全覆盖”建设,有力地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保障。
推进中医馆建设全覆盖。新余市2014年就开始启动中医馆建设,到2017年完成了第一轮39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实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2017年起,启动中医馆内涵建设,优先配置中医诊疗设备及视频网络系统,重点培育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专科,实现中医馆建设标准化、全覆盖。2021年起,制定创建省级示范中医馆建设实施方案,在渝水区姚圩镇、分宜县凤阳镇中心卫生院启动省级示范中医馆建设创建试点,推广使用热敏灸服务、非药物性治疗、中医药人才培训等,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持续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推进中医角建设全覆盖。新余市按照惠民生、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将中医角服务能力建设作为2018年度市委、市政府40件民生实事,制定《新余市村卫生计生室中医角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每个产权公有的村卫生室设置相对独立且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的中医角,明确中医角建设必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做到有标识、有制度、有针灸图、有中医养生板块、有中药柜、有能满足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中医诊疗设备。制定中医角服务能力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将中医角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年度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纳入各级卫生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实行“一季一督查一通报”。按照每个行政村1万元的标准,由市、县(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筹集村卫生室中医角能力建设经费400万元,用于村卫生室中医角设置、中医诊疗设备配置、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技能培训等。100%行政村卫生室建成中医角,能够提供针灸、艾灸、火罐、推拿等5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75%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所有村卫生室中成药均达到50种以上。2021年起,启动村卫生室中医角改造再升级工程并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来推进,到2022年将完成近50个村级卫生室中医角能力再升级工程建设。
推进适宜技术培训全覆盖。新余市充分发挥市(县)中医院骨干作用,投资100万元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完善推广网络、健全推广机制,培育一支能够承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任务的师资队伍。2018年,委托医学教育机构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面向基层推广药膳食疗、埋线疗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15项,推广培训热敏灸、浮针、小针刀等中医药适宜技术8项,全市村级医务人员400多人参加了培训。2020年,委托市中医院举办了乡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再培训,200多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培训。2022年7月,举办全市热敏灸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邀热敏灸技术创始人陈日新,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农虞等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就中医热敏灸技术、筋针疗法、脐针疗法进行专题授课。全市县(区)、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负责人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20余人参加培训。
推进中医药养老服务全覆盖。新余市支持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乡村卫生室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统筹规划、毗邻建设,整合养老、医疗、康复和护理资源,建立联合体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在有条件的颐养之家建设以“敬老、尊老、爱老”为主题的养老文化宣传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播中华养老文化。针对居住颐养之家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为颐养之家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中医特色健康监测和评估,康复护理、慢病管理、中医特色理疗、中医养生知识讲座、膳食供应配置指导等服务。针对长期卧床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服务需求,以签约服务方式为老年人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体验、慢病管理、中医护理等基本公共服务或个性化中医服务。同时,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参与中医药志愿服务,进村入户为老年人开展热敏灸知识、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大宣讲、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等服务。
推进中医便民服务全覆盖。新余市改扩建市、县(区)中医院,支持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推进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煎药室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促进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推进市中医医院康养服务中心和分宜县中医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建设。在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全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推行影像和检验报告自助打印服务。市中医医院研究开发中医药学术交流信息系统,倡导政策咨询、技术推广、养生指导等于一体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分宜县中医医院启用智慧中药房,为患者提供中药及膏方调剂、复核、煎煮、包装、免费配送、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易凌炜 江西省新余市卫生健康委)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03951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