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西山药库”是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霍山县两个主要药材产区的别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孕育了六安1866种药材,其中霍山石斛、灵芝、茯苓、断血流、黄精、天麻6种中药材名列“十大皖药”。当前,六安正依托科技支撑中药材繁育,擦亮中医药产业品牌,让药香飘满山乡。
科技支撑精耕细作在药田
11月底,在金寨县真稀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里,工人们正将收集来的落叶一层层铺在土地上。“我们基地主要是种植重楼、八月瓜、绿萼梅等中药材。马上就要过冬了,这样做是为了模仿野生环境,帮助药材过冬。”公司负责人徐业俊说。
“重楼种植讲究技术,效益也还不错。我们基地种植了60亩重楼,每亩产量1000多公斤,最高时每公斤重楼干货能卖1200余元。”徐业俊介绍,流转来的荒田有不少土壤板结的情况,需要先用生物菌在数年时间里重新养地。重楼喜阴,他们专门配套种植了八月瓜和绿萼梅,模仿重楼生长所需的野生环境进行培养。
在霍山县黑石渡镇杜家冲村,当地华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了60多亩灵芝。“灵芝种植原来一直面临一个难题——菌丝对土地的影响。一块地种一年灵芝后,第二年继续种产量会直线下滑,降至一半以下。年年需要更换土地,种植灵芝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公司负责人张忠禄介绍,公司近年来和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学院等院校合作,研究灵芝不换地种植技术。“我们主要采用了水养技术,让灵芝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接触土壤,避免菌丝感染。这两年试种的灵芝田有很好的成效,明年我们打算在所有的灵芝田里都采用这种技术,如果成功,能有效降低用地、用工的成本,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扩大灵芝基地的规模。”张忠禄信心满满地说。
截至2021年底,六安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产量超过24万吨、年产值超过70亿元。“目前我市主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及‘企业+基地+合作社’等种植模式,希望按照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原则打造集约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引导中药材科学种植,因地制宜种出适合‘西山药库’环境的好药。”六安市一谷一带办综合科科长宋锐修说。
守护种质野生中药“起死回生”
在金寨县长岭乡,有一座大别山濒危物种保护基地,在基地600多亩的山场上,近500种中药材茁壮生长。
“靠山吃山,但过去山里的药农缺少保护野生药材的意识,像重楼、石菖蒲等大别山区的道地药材,都一度面临被采挖灭绝的风险。”药农傅义强介绍,20多年来,每到春秋季他都会在大山深处寻找珍稀药材植物,移种到保护基地之中,按照它们在野外的生长环境、光照情况和地理位置种植。通过不懈努力,如今傅义强在重楼、石菖蒲等中药材的人工种植繁育上取得喜人成效,也带领周边不少群众科学种植中药材。
在大别山区,野生中药“起死回生”最出名的故事莫过于霍山石斛。上世纪70年代,霍山县太平畈人何云峙开始搜寻、研究野生霍山石斛,踏遍了大别山区所有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终于寻到野生石斛的踪迹,并将这宝贵的种苗成功移栽。之后,何云峙又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合作,开发了霍山石斛的试管育苗技术、并恢复了霍山石斛枫斗的炮制工艺。
“近年来,我们探索在‘西山药库’核心区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尤其加强对霍山石斛、灵芝、天麻、重楼、石菖蒲等道地特色中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突破种植资源繁育的关键障碍,从最初阶段就加强对中药材的保护,提升道地药材的品种。”宋锐修说。
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中药材本身,还有中药材的品牌。为了保护品牌,霍山县修订了《霍山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霍山石斛地标产品专用标志统一印制、发放和使用管理。同时还配套出台了《霍山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细则》等文件,与申请用标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权责,通过法律手段对商标使用进行管理。
培育品牌助力龙头企业“腾飞”
发展壮大中药材龙头企业是六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牵引工程。近年来,该市也在不断加大中药材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头部企业集聚。“龙头企业是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是推动中药材加工业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有中药材龙头企业96家、其中产值2000万以上的企业有20家,亿元以上企业3家。”宋锐修说。
眼下,六安市持续强化中药材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对中药工业进行扶持壮大。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重点在用地、融资、科研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六安现有中药企业在中药饮片、保健食品、药品等产品研发和生产方面做强做大。宋锐修介绍,年底,将建成“六安市西山药库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整合原种保护、良种选育、生态栽培等各环节数据,进一步帮助六安中药产业做大做强。
当前,六安为大力推进趁鲜切制加工政策落地,已在金寨县初步筛选了2家拥有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试点。“通过趁鲜加工,能将中药材产业链进一步延长,最终形成道地药材产地趁鲜加工‘品种基地化、加工规范化、质量可追溯、监管成体系’,实现中药材产业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发展。”权冬梅说。(转自《安徽日报》作者袁野)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14743
责任编辑:袁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