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3068301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谨守“少阴”病机应对新冠病毒感染

发文单位:中国中医药报   日期:2023年01月12日   文章浏览击数:279

 本报讯(记者李娜)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通知》,明确提出“把第一时间用上中药作为临床救治的原则之一”。面对当前老年急危重症人数攀升的情形,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认为,中医治疫理论强调“必先岁气”,从今年的五运六气和当下气候特点分析看,多个运气因子和临床表现都集中指向了“少阴”,从本轮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状特点看,患者出现严重乏力,“但欲寐”“口干咽燥”(刀片嗓)及“吐利”(呕恶、腹泻)、急性心脏不适等,都属于中医少阴病范畴,故从少阴病入手,可能会取得较好效果。

 顾植山认为,在经络上心为手少阴,肾为足少阴,少阴病的核心问题是心、肾阴阳的虚衰,这应是造成急危重症增加的主要因素。

 关于少阴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较成熟的论述,如少阴病忌发汗就是一条重要原则。《伤寒论》二百八十五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二百八十六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同时,顾植山介绍了中医疫病中两个重要理论,一是“伏邪”学说。他指出,按照龙砂医学流派晚清名医薛福辰的观点:“凡病内无伏气,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为降低重症率、死亡率,“伏邪”学说尤为重要。清代名医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指出:“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同时,在今年秋冬季节,有些春夏之花重新开放,蛰虫乱飞,呈现出“风乃至,万物反生,阳气不藏”之象,人身少阴心肾之阴受此伏邪影响,抗疫能力大幅下降;入冬以来,又遇强烈寒潮,暴冷时气伤的是心肾之阳,时气引动伏邪。这又涉及中医疫病理论中又一个重要概念——“两感”。

 顾植山指出,这一轮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初起见到太阳证时,往往同时出现少阴证,这是《黄帝内经》讲的“两感”。两感是由时邪引动“伏邪”造成的“阴阳俱损”。

 对此,顾植山解释,寒邪伤害的首先是少阴的阳气,在《伤寒论》中,对少阴病的证治是真武汤、附子汤一类扶阳为主的方,对出现的太阳表证也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老年人阳气衰弱,尤需慎用苦寒清热、损伤阳气的方药。因此,临床看到少阴病患者出现热象症状不能简单用“对抗”的思路,而是要秉持“少阴君火为水中龙火,不能苦寒直折”的理念,宜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引火归元”的思路,故高龄重症患者要慎用以“抗病毒”为目的清热解毒类药物。

 同时,按照“两感”的理论,伏邪又易伤阴,使患者出现口干咽燥等阴虚的表现,若误用汗法,极易变生危象。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似有悖于少阴病“不可发汗”的原则,因此针对高龄重症患者也建议慎用。

 根据冬至以来五运六气的特点以及对气象、新感证象、临床治象等变化的观察,顾植山还开出了新感防疫方及应对新感重症方(附下)。

 顾植山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系列方

 (一)预防方面:

 1.针对少阴寒气为主阳气衰弱和当前气温偏低,凡体质偏寒的可选用《三因司天方》的“静顺汤”加减:茯苓12克、木瓜12克、附子6克(先煎)、防风6克、诃子肉6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炒当归6克、阿胶10克(去滓后烊入)。

 2.偏于阴虚有内热的可选择《辅行诀》大补肾汤加减:熟地20克、竹叶20克、甘草15克、泽泻8克、桂枝6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阿胶10克(去滓后烊入)。

 3.感染后调理,可选用《三因司天方》之司天麦冬汤:麦冬15克、白芷10克、半夏10克、竹叶10克、钟乳石10克、炙桑皮10克、炙紫菀10克、人参10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擘)6克。

 或《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加味:熟地20克、麦门冬15克(去心,大米炒黄去米用)炒白术15克、怀牛膝10克、五味子6克、制附子(先煎)6克、人参6克。

 (二)治疗方面:

 1.“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可用升麻鳖甲汤:升麻10克、炙鳖甲(先煎)20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

 2.痰湿重的情况,可用叶天士《医效秘传》甘露消毒丹:滑石(包)15克、黄芩6克、茵陈6克、藿香6克、连翘6克、石菖蒲6克、白蔻仁4克、薄荷4克、木通6克、射干4克、贝母6克。

 3.发热有消化道症状者,可用王好古《阴证略例》神术散:苍术10克、防风10克、炒甘草6克、生姜6克、葱白(带须)3根。

 (注:上述所列方中用量为成人常规参考量,临床治疗与预防不太一样,情况变化多,需三因制宜,灵活把握。)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15104

 责任编辑:袁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载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