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3068301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多学科携手共筑重症中医“防波堤”

发文单位:中国中医药报   日期:2023年01月19日   文章浏览击数:226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在去年12月迎来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就诊高峰。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西苑医院多学科联合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医护人员连续作战,发挥中医药优势,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工作,筑牢新冠病毒感染防重症的中医“防波堤”。

多学科统筹有秩序

 24小时灯火通明、争分夺秒开展抢救……这是西苑医院急诊室的常态。在疫情高峰期,为了满足患者就医用药的需求,西苑医院多措并举,动员全院力量,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现在急诊的接诊量达到了之前的4~5倍,最多的一天接诊量达300余人,而且患者以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危重症为主,急需救治,对医务人员来说,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是巨大挑战。”急诊科副主任黄烨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西苑医院暂时突破常规的专科建制,每个病区安排两名高年资肺病科医生作为主诊医生,并联合多个学科的医生组成团队进行医疗救治,同时加强急危重症、呼吸机使用等相关培训,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开展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联合会诊工作,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去年12月10日起,我们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救治,努力收治急诊和发热门诊病人,对危重和疑难病例组织了多次多学科讨论。”肺病(呼吸)科主任苗青介绍,“例如,我们肺病科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联合心血管、脑病、脾胃病、肿瘤、风湿免疫、内分泌、ICU甚至外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方案。”

 特殊时期,床位也是患者和家属关注的问题。为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西苑医院扩容急诊留观床、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等急危重症床位达120张及亚重症床位184张,转化脑病科、老年病科、肺病科等8个病区共计322张床位以保障发热门诊及急诊科的急危重症患者就医需求,全院床位统一调配,最大限度利用医疗资源。

 与此同时,西苑医院还落实相应的评估制度,该院副院长徐凤芹介绍:“急诊科会首先对拟收治入院患者进行初步评估,然后请收治病区医生到同急诊医生进行交接,实行分级、分梯度的有序救治。同时我们还畅通急诊到病房、普通到重症、重症转普通的转诊通道,使患者随病情变化合理流动,最大化使用医疗资源,保障危重患者的救治需求。”

 除了增加床位,重症患者的救治还需要更精密的设备。“为保障患者安全,医院对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仪器进行统一管理与调配,确保使用效率最大化,尽可能满足临床救治需求,同时通过区域协调、紧急采购、设备公司租借等多种渠道,紧急协调调配转运平车、指夹式血氧仪、经鼻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等设备,统筹供给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及肺病科使用,确保危重病人的及时救治。”徐凤芹介绍。

中药干预有疗效

 在临床救治中,中医药全程参与,疗效显著。苗青指出,新冠病毒感染最大的特点是疫毒之气,这是贯穿整个疾病始终的核心病机。“如挟有湿邪弥漫三焦,就要按照三焦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除邪气。”

 苗青介绍,针对重症患者的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鼻导管、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气管插管,甚至ECMO等。在此基础上,西苑医院的住院患者均采取了中药治疗。“我们会根据国家诊疗方案选用‘三药三方’,以及中药注射剂如痰热清、生脉注射液等,但主要还是根据病人的不同阶段、证候类型和全身状况给予辨证论治,做到一人一方,不断调整,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和成功率。”他说。

 在重症患者中,高龄人群的救治难度往往更大。在临床诊疗中,苗青根据常见的两类老年患者给出了相应的中医药疗法。“第一类,如果患者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表现,我们首要做的不是杀病毒,而是健脾开胃、补气扶正,调动起患者的抗病能力,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所谓‘有胃气则生’;第二类,如果患者经过发热,进食减少,体液消耗比较多,极易出现气阴两虚证,常见为口干、舌红少苔、舌上无津液,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予益气养阴药物救其阴液。阴液恢复后,再给予清肺活血解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呼吸衰竭的症状,这一证候类型,在这次北京的老年感染人群中特别多见。”

 除了药物疗法,中医的外治手法也起到了很好的疗效。“我们会针对患者肌肉酸痛等症状辅之以相应的针灸治疗,同时针对焦虑失眠等症状还会做一些耳穴治疗。”苗青介绍,近一个月来,西苑医院仅肺病科就已经有200位患者出院。

 与此同时,急诊科针对留观病区的患者,还积极采取中医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症状,目前,患者基本上全部运用了中药汤药和中药外治法。急诊科护士长房丽介绍:“在高热患者的护理中,我们不仅仅靠物理降温,还采用中药鼻饲、中药灌肠等方法,在快速降低患者体温的同时,不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针对机械通气或者面罩呼吸后,患者腹胀厉害、大便不通、呼吸急促等症状,我们重视通腑疗法,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中药灌肠,或用中药膏摩的方法把病人腹部的积聚排出来,通腑解毒,病人症状也会缓解。与此同时,我们还选用皮内针针刺足三里、气海、关元、中脘、天枢等方法来补益行气止胀,宣肺解毒扶正,达到扶正与祛邪的平衡。”

医患同心保健康

 参与重症诊疗,对医护团队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压力。

 各种医疗设备此起彼伏的呼叫声、医患双方的交流声、匆匆忙忙的脚步声……在紧张有序而又忙碌的急诊科病房里,常常充斥着这样的声音。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工作强度大、难度高、休息少早已成为常态。

 黄烨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对我而言,面对激增的接诊量、有限的医疗资源以及来自各科支援的医生,需要进行整体布局、协调调度。”他不仅要制定诊疗流程让前来支援的医生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同时排班时还要考虑到高年资、本科室医生搭配低年资、其他科室医生,确保医疗安全。此外,尽快分流患者也是黄烨的任务之一。“我们急诊采用分区分层收治患者,分为抢救区、观察区、输液区和病房四个区域。我们需要快速识别危重症患者,将其安排至抢救室,同时,直接对接收住院科室,将不同区域患者收入相应具有处置能力的科室,在尽量保证每位患者得到救治的同时收治更多患者。”

 “一、二、三,起!一、二、三,侧!一、二、三,翻!”肺病科每天都会响起这样轻柔但有规律的口号声,这是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做俯卧位通气治疗。对于重症患者而言,进行一次俯卧位通气并不容易,患者除了气管插管外,还有各种管路如胃管、尿管、深静脉管路以及各种引流管等。因此,在翻身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各种管路,同时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

 “之前,为了给一位200多斤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肺病科的七八个医生和护士站在病床周围,合力帮助患者翻身,将患者置于俯卧位,使下垂不张区域的肺扩张,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每次操作都需要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苗青说。

 “当看到当班医生身边围满了就诊的患者时,同事们往往会主动留下再多看几个病人。当同时面对多个抢救任务,护士被‘掰’成几人干活时,医生会力所能及地进行吸氧、吸痰等操作。”黄烨回想起之前的治疗场景,感慨万分,“大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的目标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患者都救回来。每当看到患者又闯过了一关,心里就会松口气。”

 抗击疫情三年以来,西苑医院的医护人员始终冲锋在前,日以继夜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未来,西苑医院将继续发挥中医药优势,为百姓生命安全与健康护航。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15493

 责任编辑:袁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载.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