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01 组织设计
01. 打造组织,要不要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远大目标?真相是,很多卓越组织,一开始并没有宏图大志。任正非创立华为只是为了还债,后来由于无知,才误打误撞进入了电信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组织的愿景宏图,是随着业务成功一步步扩大的,领导人的雄心壮志,也是一步步滋养壮大的。
02. 战略决定组织?真相是,这个时代,组织越来越决定战略。VUCA时代,战略更加短期和易变,一个能够拥抱变化、及时迭代的组织,很大程度上决定战略成败。如果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支撑,战略可以不再拘泥于“我有什么,我要做什么”,而是变成“我想要干什么,我需要有什么”。组织成为战略之战略。
03. 没有最优秀的组织,只有最合适的组织?真相是,这句话只对了后面一半。对某个特定组织而言,确实只有一种最适合它的组织形态。但是,不同的组织,确实有优劣之分,高维组织就是比低维组织优秀,只是,越高维的组织,需要的组织能力越强,不然无法玩转。
04. 组织设计可以委托咨询公司来设计?真相是,组织设计是一号位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可以假手于人。
05. 组织进化存在一个升维规律:从一维到二维、三维,再到更多维。一维是直线、职能、事业部型组织,它们往往只有纵或横的一条线;二维是矩阵组织,它有纵横两条线;三维是平台组织,一个平台支撑四面八方的前端,形成立体群落。
06. 岁月静好,自然成长对组织是不是好事?真相是,组织不经历熔炉,不经历淬炼,难成大器。沃伦·本尼斯发现,优秀领导者,都至少有过一次强烈的、脱胎换骨式的经历。
组织也是如此,就如“熔炉”(crucible)烈火炼真金一样,在“熔炉经历”中会极大地冲击组织原有的心智模式与运行体系,每个组织经历的熔炉不一样,腾讯是50万卖掉的低谷时刻,华为是万门程控机研发、IPD流程改造等。从熔炉中爬起就像是不死鸟浴火重生,组织还是那个组织,但已不再是那个组织。
07. 互联网模式,打破了经典组织理论?真相是,经典的组织仍然有效,互联网模式下的组织不是常态,只是高度动态、迭代的业务下的暂时状态。骤雨不终朝,随着业务进入相对稳定期,组织也将落入经典组织的正轨。
08、优秀组织的16字标准:纵向打穿,横向拉通,前端敏捷,后台赋能。
09. 组织权力配置的首要规则是价值创造,谁能创造价值,谁就应该掌握权力。其次才是效率与风险的平衡,再其次才是能力。
10. 组织设计前,不应该首先考虑组织结构,而应该首先考虑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各项活动如何流程化运作,然后往流程里面配置执行这些活动的角色,再将角色和岗位、部门连接起来。
11. 组织内耗全是坏事?未必。组织天然是矛盾平衡体,例如业务部门代表扩张,职能部门代表保守,二者天然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内耗,可以说内耗是必然的,但内耗必需控制在良性的范围内,以客户的价值为依归。
12. 二级组织应该是一级组织的附庸?真相是,二级组织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目标、利益乃至文化的,不必强求一统。一棵大树向上生长,但不是所有枝条叶子都是向上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都有,榕树甚至从树枝上向下长出根来支撑庞大的树冠。
02 组织运行
13. 很多组织效能低下,是因为只有组,没有织,所谓织,是指用流程、用矩阵、用机制,将分割的组织条块织起来,形成高度协同的整体。织得越紧密,组织密度越大,效能越高。
14. 组织协同靠命令,靠老大,效果往往会很差。相反,如果让它们自主协商,市场化结算,协同反而更加顺畅。
15. 成功=战略×组织能力是一句废话,比战略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活力,比活力更重要的是……
16. 组织活力,比组织能力更重要。VUCA时代,战略易变,需要的组织能力也随之而变,旧的组织能力很容易过时,然而,充满活力的组织可以迅速去学习,去组建,去获得新的组织能力。
17. 组织机制,比组织活力更重要。机制是活力的源泉,机制用利益,用权力,用规则,驱动组织的各个构造要素的运行,使它们处在充分激活、热烈反应状态。
18. 永远不要期待以少胜多,在战略机会点上,你的组织就是要压倒性投入,以多胜少,才会打下一片蓝天。
19. 组织形态千姿百态,但组织运行模式只有一种,就是流程化运作。一维组织(直线、职能、事业部组织)很难实现流程化运作,必须改造成二维(矩阵组织)乃至更高维组织(平台、网络组织等),才能很好地运作。不要妄想逃避二维组织,在很多领域,例如产品研发体系、销售区域体系,天然需要矩阵运作。
20. 当组织不是建立在冰冷的控制机制上,而是孕育信任和责任的架构和做法时,非凡和出乎意料的事情就开始发生。
03 组织建设
21. 组织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为什么?如果等同,那么石墨和金刚石的价值应该相同,因为它们同样由碳原子组成,事实是它们的价值相差万倍,金刚石贵就贵在它的组织能力。
22. 员工能力不是组织能力,对员工能力的有效管理才是。任总更极端,别说员工能力了,连员工本身都不是华为的核心能力。
23. 资源不是组织的核心能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才是。无能的组织,拥有再多资源都不行,高能的组织,资源会源源不断向它涌来。
24. 衡量组织能力最直观的指标,是组织对个人价值的放大倍数。一个人在A企业能做100万业绩,来到B企业能做300万的业绩,可以理解为B企业的组织能力,是A企业的3倍。
25. 管理幅度无须太拘泥于传统,例如京东的8-15-50原则,它有很多例外,例如逍遥子直接管理33个人,江南春直接管理上百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其中的管理强度、下属能力水平等各有不同。
26. 为什么组织层级不要过多?因为存在层级衰减,上一层级传到下一层级,信息留存度只有0.7左右,组织如果有七个层级,到达最下一级的留存度只有0.12。层级越多,跑冒滴漏越多,价值极大程度地损耗掉了。
27. 组织需要制衡,但不是玩弄权术。制衡讲究对等,指望职能部门去制衡业务部门是不现实的,因为信息、实力不对等,只有性质、实力相近,才能实现有效的制衡。
例如,在销售目标制定上,先要把一元的目标变成多元的目标,分别由销售区域和BG来制订。BG比较激进,目标会比较高;销售比较保守,目标会比较低。两个目标拿出来对比,二者就会相互PK,直到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制订的目标就比较准。
28. 组织也有五行,就是五种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成本中心、收入中心、费用中心。五行相生相克,在平衡中推动组织前进。
29. 一流智力的标准是:头脑中能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却能并行不悖。一流的组织也是,正反两种力量融洽共存而组织效能很高。
30. 组织协同的症结是利益,不是大家不愿意协同,而是没有利益;没有利益,谁愿意白白协同?只有从机制上解决了利益问题,协同才可能自然发生。
31. 组织对人的异化,是将其变成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将个体能力转化成组织能力。不能将人异化的组织,不要奢谈组织能力。
32. 组织应该尽力追求一致性(同质化)?真相是,同质化的组织虽然效率高,但很容易犯下大错,异质化的组织,更有活力,更能持续。多样化能够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更能产生新观点,也更有生机和活力。
33. 组织建设是对准目标、还是对准功能?真相是,齐全的功能只会形成封建的“土围子”,只会臃肿,还是应该对准目标,只配置必要的功能,去除多余的结构与程序,其他功能转移到共享平台,这才符合组织建设的规律。
稿件来源:管理健谈微信公众号
网页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XV4qvbUf0X0cmsza1Yy_Q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