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3068301
面对日本核废水排海,国内的舆论炸开了锅。纷纷探讨海鲜能不能吃、沿海城市能不能住,海盐还供不供的长久……
于是,盐又成了“流量词”。
线下超市里,大家一箱一箱地抢;线上平台、直播间中,大家也是不断刷,生怕赶不上。这一幕,像极了2011年福岛核泄漏的场景。
最后,逼得中国盐业集团出来发声明:
我国食盐来源主要分为三类: 井矿盐、湖盐、海盐。当前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时隔12年复现的抢盐热潮,终于平息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明明过去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如今还是会出现抢盐潮这样的现象呢?
一、抢盐现象背后,是盲从现象
1.行为上的盲从
在被问到为什么抢盐时,多位参与抢购的市民表示,原因主要有三个:谣传碘盐可防辐射、担心核泄漏污染了海盐,以及受其他人情绪带动,本身也不知道为何抢盐。
其实,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早在著作《乌合之众》中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别人都在抢盐,自己不去,就会显得很不合群。而且,盐的价格也不是很贵。所以,大家看到别人参与抢盐后,为了获得那份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加入抢盐队伍中,接着人群又开始扩大,从一个小现象变成了一种风潮。
这种盲从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非常常见:
超市里,见大家在买打折商品,不管需要与否,你都忍不住凑过去看看;
逛街时,见奶茶店排起长队,不管是不是爱喝,你也想买一杯尝尝;
听朋友说,去缅甸工作赚了大钱,你也跃跃欲试;
……
行为上的从众,就像上瘾一般,令我们难以克制。
根源就在于,个人理智的丧失。
2.思维上的盲从
古斯塔夫·勒庞在成名之前,他是学界的“另类”,备受争议。
医学博士毕业后,他拒绝工作,开启长达数年的游荡。
不在专业领域深耕,反而研究起考古,后又痴迷骑术。
见他如此“不务正业”,大家断定:勒庞注定一事无成。
他的导师斥责他荒废学业,同门师生也跟风诋毁。
就连家人,也觉得他难当大任,劝他“改邪归正”。
毕竟在那个年代,大家都觉得,老老实实工作,才是正常人该干的事。
做学问的,就该一本正经待在研究所,只有混子,才到处乱窜。
可勒庞不服气,硬要打破教条常规。
让大家见识一下 “游戏人生”的人,照样可以做学术研究。
他摒弃一切干扰,转行研究起大众心理学,终于靠《乌合之众》一举成名。
在书里,他痛心疾首地说: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个体的智慧,会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生活中,我们不也时常扔掉自己的大脑,跟着大部队一路狂奔。
比如,有些学生选专业时,不知道选什么,就跟着朋友们选了一样的专业。但每个人的爱好和专长都有所不同,盲目跟随可能会错失时机。
再比如,很多人在直播间听主播介绍产品怎么怎么好,再加上氛围的衬托,脑子一热就下单了。实际上,这个主播能有多懂呢?
法国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曾说过“人是一根思考的芦苇”,他认为人类的地位和尊严来自思考。
当我们什么事都听别人的,认为别人的观点好有道理,自己缺少了判断能力时,从此也就丧失了思考和思想。
二、学会判断信息真伪,而不是人云亦云
面对互联网自带的信息泛滥,我们要有自己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不能对于任何信息都不假思索地接受。
那么,如何判断信息真伪?
《信息传》的作者吴军认为,面对信息过量,判断真伪的方法很简单。关键是,我们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这样的警惕性。
第一,要进行交叉验证。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新闻报道来说,你要注意它的内容有没有标明出处,进行交叉验证。比如对国外的报道,只有中文报道,没有当地报道,这肯定就是假的。
这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交叉验证。
第二,注意内容来源。
很多时候,我们要对内容来源有一个基本的常识和判断。
比如朝鲜是个比较封闭的国家,只有韩国的两个主要新闻社和日本的两个主要新闻社有记者和线人在里面,能拿到一些准确信息。
而CNN上的朝鲜报道,不知转了多少道弯,不是说它有假新闻,但是至少这件事上,它没有权威性。
因为它在那里没有记者,很多时候也是道听途说。
所以任何一个报道,它如果没有一个消息来源,基本上不太可信的。
第三,撇开利益因素。
当一个人有利益驱动的时候,他的观点往往不中立。
吴军举了一个自己切身的例子。
比如,有个真实的新闻,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月亮上可能有水。
美国民众一看就笑了,说NASA又缺钱。
在阿波罗登月那个时代,NASA是很受人尊敬的科研机构,但是后来,有些科学家还在踏踏实实干事,有些科学家没事干了,就开始讲各种耸人听闻的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科学家已经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和记者、医生、律师没有区别。
所以有些时候,在判断信息真伪时,要看他有没有利益牵扯,讲话是不是为了财政拨款。
所以,即使是NASA这样很严肃的学术机构,也有混事的人。而利益因素,是影响信息真伪的重要因素。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决策?
吴军认为:
第一,要用专业知识去解读它。
不能偷懒,看到新闻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第二,不要急着表态。
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叫作“慢三拍”,不论针对什么事情,在你搞清楚之前,不要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慢三拍,先不着急,晚点来看,时间会把一些噪音给过滤掉。
第三,注意事件中的利益相关方。
三、独立思考的关键:分辨立场,剥离观点,探寻事实
1.事实,可证实或证伪
什么是事实?
就是在客观世界中,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位盲人摸象,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大象就像一堵墙;
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牙,说大象又圆又滑,长得和棍子一样;
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前两个人都不对,他认为大象长得像柱子;
第四个人不小心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前边三个人都不对,大象是和粗绳子一模一样……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些社会事件,展开激烈的争吵。除了观点的差别,还有一种可能是对事实只有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
就像看一座山,你从正面看,他从侧面看,大家对事实的了解并不全面,最后的情况就是鸡同鸭讲。
所以,若要做到独立思考,我们必须要广泛吸纳各方观点,逐渐得到整只大象的样貌。
2.立场的背后,是位置和利益
每个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往往都会带有一定的立场。
什么是立场?
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举个例子:
你是一家服装店的店主,有顾客来你这里买衣服,她在试衣服的过程中,一直问你好不好看?
你知道,如果承认那件衣服不好看,她可能就会不买了,你就会失去一笔收入。
所以,你会这样说:很好看,穿你身上特别合适。
在这个场景中,你的立场和利益影响了你的观点。
这个情况在辩论中尤为常见,我们称之为“辩论立场”。
例如,你是正方,你会列出各种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但如果你突然要调过来为反方辩护时,你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为新的立场找理由。
这就是立场的力量,不关心对错,只关心输赢。
所以,当一个人始终坚持他的观点时,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这在广告行业中经常会出现,比如很多牙膏广告,就会借助牙防组医生的权威身份,让他们说“保持牙龈健康,就用某某牙膏”。
3.观点: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在周日清晨,纽约地铁。乘客们安静地坐着。这时上来了一位带着几个孩子的男子。
孩子一上地铁就大呼小叫,叽叽喳喳吵嚷个不停。
但是,这个男子却面无表情的坐在旁边,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旁边的乘客非常不满。
史蒂芬也终于忍无可忍,强忍着怒气,走过去对他说:先生,可否请你管管你的孩子们?
故事进行到这里时,我们先停下来。
请问,如果是你,这时你的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是:
“哎,这个家长,真的是不会带孩子,都把孩子宠坏了。”
“这一家子人啊,真是没有公德心。”
“孩子母亲呢?怎么没跟着呀,看着男人的邋遢样子,肯定不是啥好人,这男人该不会离婚了吧。”
“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是家长没教育好。孩子真没教养。”
故事继续开始。
那个男人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缓缓抬起头来。
他看了你一眼,略显疲态的脸庞,眼眶通红,他的眼神有些空洞,其中甚至是有着血丝攀爬出来,他的身体微微的颤抖着,喃喃道:
是啊,我想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刚刚过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
这时,你会是什么反应?
史蒂芬说,我当时瞬间怒气全消,非常自责,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啊,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有时候,错的不是世界,错的,是你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
这就像中医世界观和西医世界观,当互联网把双方的信徒碰撞到一起,彼此都惊为天人,吵得不可开交,都觉得自己代表的是“事实”。
但是,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观点,和你的关系,比和客体的关系,更加密切。
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经历,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观点。
四、结语
知晓了事实、观点和立场后,我们在独立思考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避免先入为主,避免“我的就是好的”。我们可以通过限制习惯性观点的吸收,来增加独立思考的量。
不要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就全盘吸收,因为,观点不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论证才是。
2.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轻易肯定。
世界是复杂的,不可知的,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去否定一个事物。更何况,随着证据的进一步发现,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
3.筛选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对每句话都进行批判性思考,倘若那样的话,我们就没办法说话、没办法生活了。
所以,在思考之前,先问自己“这个问题关我屁事”,有助于你把精力花在有用的地方上。
4.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独立思考的人,通常有这样的特征,具有自主性、满怀好奇心、为人谦恭有礼、常常以理服人而非人身攻击。
5.少看毒鸡汤:不加推理论证,只捏造几个故事就推出人生道理的文章,只会煽动你的情绪,禁锢你的思维。
6.观点是最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一睁眼,就无时无刻不被信息的洪流淹没。
若想不随波逐流,失去自我,就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放弃独立思考,成为没有思想的傀儡,也终将失去生活的乐趣。
叔本华说过:“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
所以,当你不再人云亦云,能够独立思考时,你才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当你不被外界的信息洪流影响,通过独立思考,你才能拨开迷雾,抓住机会。
稿件来源:笔记侠
网页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PdOZiLUKBBKOGtBeqE1zA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